欧洲央行再次下调利率 引爆欧洲移民潮
3月10日,欧洲央行加码宽松的火力全开,全面下调了三大利率,扩大了量化宽松的规模和范畴,并宣布将启动新一轮长期再融资操作(TLTRO)。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,利率降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保持非常低的水平,远超购债计划持续的时间。
据悉,为抑制欧元区经济下行,仅仅去年一年,欧洲央行就花费7000亿欧元购买资产。但在投资疲软、失业率高企、债务负担沉重和生产闲置重压下,这一举措并未起到效果。此次货币宽松加码,说明德拉吉正在拼劲全力。但众多市场人士认为这并不能解决问题。
西班牙桑坦德银行首席财务官坎特拉认为,面对利率再次下调,银行的利润将受到最沉重打击,成为最无力承受的机构。因为欧洲银行无法将该政策导致的损失转嫁给消费者,一旦那么作,储户肯定会取回自己存在银行的钱,放在自家床垫下面。
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日前表示,日本和欧洲央行这种负利率政策,显然不是“建设性”的。如果极端的低利率长时间存在,就会扭曲真实投资模式。他强调,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都不乐观,所有企业对未来均报不确定性,最终负利率如何收场,是很难预测的。
1月29日,日本央行宣布,从2月16日起,金融机构储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从0.1%下调到—0.1%,宣告日本由此步入负利率时代。事与愿违的是,人们并未将资金投入到高息资产中去,而是纷纷将资产换成现金储蓄起来。因为,在负利率环境下,银行迟早会将负利率传导至客户,所以选择持有现金避免向银行“缴税”,成为现实性选择。
客观看,欧央行负利率政策很难奏效,毕竟目前整体经济环境太糟糕了。目前全球经济正值疲软,或者说,遭遇到自1929年以来覆盖范围最广、程度最深的衰退周期,未来不确定性巨大。欧洲内部也矛盾重重,难民潮危机、英国退欧危机、债务危机、结构扭曲失衡困局,最重要的是,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疲软和竞争力下降,这些均对经济发展构成隐患。
毫不夸张地说,欧洲正面临着深层次危机,需要从人口结构、产业布局、地缘政治、经济结构多个层面着手,单凭所谓的货币政策,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只会增添负作用。因为,宏观政治经济环境,决定着企业投资预期。多数企业家均是实际主义者,当对未来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时,他们不会轻易追加投资,相反,持续的廉价货币只会诱发市场投机套利行为。
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,任何大型经济体的货币政策,往往会产生联动效应。此次欧央行负利率政策,很可能短期推动美元被动升值,这样一来,将加剧新兴市场资本流出局面。目前,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、美联储步入加息通道,让新兴经济体和资源国严重承压,并反过来对处于脆弱复苏的美国经济形成掣肘。这不仅让全球资本惶恐不安,也让耶伦进退维谷。
如果美联储降息,很可能将点燃新一轮资产泡沫,并促发国内通胀,而且深深动摇美元根基。这是耶伦最大的顾虑。相反,如果加息,将引发中国等新兴市场资本外流,并导致又一轮全球金融市场动荡。可见,空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对美联储构成挑战。
鉴于此,就不难理解,为何不久前G20峰会,要求中国央行加强货币政策透明度,通过刺激举措提振内需,是包括耶伦在内各国权威关注的焦点。因为,如果中国经济企稳,将为美联储往下货币政策拓展空间,并有利于全球经济稳定,但这无疑是曲折的过程。如果中国不出台切实有效的举措(提振内需),那么强化TPP合作框架,或成为美国往下现实性选择。
欧洲无疑也处于这个大棋局当中。随着欧央行推进负利率,虽短期内可能提振疲弱的出口,但考虑到金融市场利差套利(金融机构以更低成本拆入欧元,转而购买美元或相对高息的他国货币和资产),将对其他经济体构成不利影响,甚至有可引发各国间新一轮贬值朝。
倘若新兴市场经济状况恶化,市场恐慌情绪将再度被点燃。届时,疲软的欧洲出口将受到进一步重挫,配合上内需不振、债务高企、央行负利率等一系列重压,将迫使企业和普通民众转移资产,将资本和储蓄投向美元资产和黄金进行避险保值。这样一来,欧元将面临巨大贬值压力,欧洲各国将呈现失业率高企、社会通胀攀升的滞涨格局。如果欧央行继续维持负利率(或直接开闸放水),市场悲观预期将加剧,甚至不乏出现囤积实物,爆发移民潮的风险。
去年11月,欧洲最大的讨债公司Intrum Justitia发布报告称,18到24岁的欧洲年轻人中,平均有23%想要移民外国,显示欧洲许多年轻人对国家的经济前景没有信心。其中,匈牙利有多达六成的年轻人想要移民,是21个接受调查的欧洲国家中比例最高的。
本质来看,经济危机对各国政府和企业构成考验,需要对经济结构和生产决策进行调整。摆脱廉价货币依赖症,降低政府和企业杠杆,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尤为重要。但在大政府主义时代环境下,以上不过是一种奢谈。毕竟“从长期看,我们都会死。”注重眼下利益,对各国政要和大多数人是最符合实际的。但这必然遭遇市场规律的无情惩罚,招致更大祸端。
(王臣 撰写)
|